氢能,是一种高热量、零污染、储量丰富的能源,也是人类发展的理想能源。然而由于技术难以突破,几十年的时间也没有达到主流使用的水平。如今随着全球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氢能源再次成为工业和交通领域的宠儿。
氢动力车亮相赛车大战 展示超级耐力
11月14日,在日本超级耐力赛冈山站上,丰田汽车掌门人丰田章男驾驶着氢动力卡罗拉与马自达常务董事前田育男上演了一场赛车大战,在耗时三小时的比赛中,这辆由氢能源驱动的卡罗拉没有出现任何故障。
不仅是丰田,对氢能源赛车感兴趣的还有轮胎巨头米其林。在刚刚闭幕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米其林就推出了一款极具未来感的氢燃料电池赛车。如今,越来越多的车企都开始在氢能源路线上发力。现代汽车、起亚汽车、上汽集团、通用汽车都推出了新一代氢燃料电池车。
不仅仅是在汽车领域,氢燃料电池技术在其他领域也应用广泛。在韩国,氢燃料电池无人机的续航时间是普通电池的4倍以上。
在日本川崎市的一家酒店内,氢燃料电池不仅可以照明、加热大型公共浴室,还可以种植蔬菜,为消费者提供美味可口的食物。
目前,全球氢燃料电池领域内的专利申请量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球共有3.9万余件氢燃料电池相关的专利申请,中国和美国分别有1.1万余件和1.4万余件,位列该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前两名。
“挺锂派”和“挺氢派”针锋相对 汽车大佬意见不一
得益于清洁、高效等特点,氢能汽车再一次刷新了人们对新能源汽车的认知。目前新能源汽车主要还是以锂电池为动力来源,那么氢燃料电池和锂电池,到底谁更能代表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呢?
作为锂电池电动车的先行者,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曾公开表示,燃料电池应该被叫做“智商税”。
特斯拉公司首席执行官 埃隆·马斯克:我认为这非常愚蠢。因为提取和储存氢气,并应用在汽车上都非常困难。
持同样观点的还有大众汽车首席执行官赫伯特·迪斯。他曾断言:“你不会看到任何氢气在汽车上的应用,甚至10年内都不会。”
面对“挺锂派”的冷嘲热讽,“挺氢派们”没有沉默,丰田章男曾多次表示氢燃料电池车是值得下注的赌注。戴姆勒卡车公司首席执行官马丁·道姆也多次为氢能源发声。
里程焦虑一直是锂电池电动车的致命伤。锂电池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续航能力差异明显,充电时间更是漫长。目前,大多数锂电池电动车的续航里程在300公里左右,少数车型可达400至500公里。而氢燃料电池车,加注氢气仅需几分钟,续航里程便可达到一般电动车的2-3倍。
国际氢能协会副主席 毛宗强:充一次气非常快,小车只要三分钟就可以充完,充完一次气能够跑六百公里没问题。
不同于锂电池电动车直接给电池充电,氢燃料电池车是利用储氢罐,为燃料电池提供高压氢气,储氢罐中的氢气和空气中的氧气,在燃料电池的发动机里发生电化学反应,从而产生电能来驱动车辆,排放物质只有水和能量。
但由于氢气易燃易爆的化学特性,很多人不免担心氢燃料电池的安全性。事实上,氢气爆炸极限的最小值比汽油蒸汽和天然气都要高。
但由于技术的限制,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规模化尚未形成,导致整车仍然存在成本较高的问题。不过随着技术进步、生产规模的扩大,预计未来10年氢燃料电池系统生产成本将降低至目前的50%。
我国首例氢能客车碰撞试验达标
“氢力”护航北京冬奥会
眼下世界主要国家纷纷致力于实现能源转型,不少企业也积极推进氢能技术研发,希望在氢能领域占得技术与市场先机。近日,我国首例氢能客车碰撞试验登上热搜榜,试验结果如何?
试验过程中,重达1.4吨的移动壁障以53公里/小时的速度撞击氢燃料客车最薄弱的氢系统加注侧舱门。测试结果,该客车完全符合各项安全指标。据了解,此次碰撞实验的车辆是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专项开发产品。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与冬残奥会比赛期间,延庆、张家口将投入700余辆氢燃料大巴车提供交通服务保障。今年9月,河北首座中石化加氢站在张家口建设完成。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国累计建成超过130座加氢站,到2035年全国加氢站数量将超过5000座。
近几年,氢燃料电池也吸引了众多车企的目光。上汽、长城、广汽、北汽、一汽等不少国内老牌车企,都将氢燃料作为新能源市场的切入点。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0月,我国氢燃料电池相关企业有2250余家,其中近五成企业成立于5年内。11月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该《意见》指出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有序推广清洁能源汽车。
在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也在争相加码氢能产业。日本川崎重工等七大行业巨头联合组建专项研究项目,开发运输及储藏液化氢气的实用技术。
今年4月,丰田旗下第二代氢燃料电池车MIRAI正式上线,850公里的续航引爆氢能源话题;8月,戴姆勒集团发力商用氢能重卡,梅特赛斯奔驰GenH2,其续航能力超过1000公里;9月,现代汽车提出全面转向氢能计划。
灯虎观点
氢能,是一种高热量、零污染、储量丰富的能源,也是人类发展的理想能源。然而由于技术难以突破,几十年的时间也没有达到主流使用的水平。如今随着全球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