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灯虎娱乐 > 正文

京东白条套现商家有哪些比较靠谱的克服心中的偏见

发布时间:2021-08-11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客服

 光是想象自己的房间被人闯入都已经令人发指,更别提这种事情真真切切发生在现实之中。
  

  在这个事件中,很多网友和大V账号都在支持和鼓励当事女性,不过其中也有些刺耳的声音:

  这种论调让我想起一种常用来羞辱别人长相的说法:“你长得很安全。”

  表面上好像一句玩笑话,但它暗含着不少人对于性骚扰受害者存在的一种可怕的印象——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资助的系列研究显示,人们对性骚扰的受害者有原型印象(prototype),会倾向于认为性骚扰的受害者更符合“典型女性”(prototypical woman)的特征,例如外表看起来富有吸引力、性格更温柔、从事女性较多的职业等等。

  在有的研究中,研究团队让实验参与者在阅读“性骚扰场景”和“非骚扰场景”后,画下他们心中受害者的形象;在另一些研究中,研究者让参与者在两张女性照片中做出选择,选出他们认为是受害者的照片。

  结果,研究团队验证了先前的假设:在人们心目中,存在一个对受害者的原型印象,认为比起没有受害的女性,受害者应当更像个“典型女性”——外表更有吸引力、看起来性格更柔和(Goh et al., 2021)。

  在一项实验中,研究者分别将参与者们认为是“受害者的脸”与“非受害者的脸”进行图像处理,生成“人们心目中受害者的平均脸”(左下图)和“人们心目中非受害者的平均脸”(右下图)。可以看出人们认为受害者往往是更女性化、美丽、温柔的脸。截图自Goh, J. X., Bandt-Law, B., Cheek, N. N., Sinclair, S., & Kaiser, C. R. (2021). Narrow prototypes and neglected victims: Understanding perceptions of sexual harass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ttp://dx.doi.org/10.1037/pspi0000260

  这套“更有女人味的女性才是受害者”的印象并不是无害的,它会让那些不符合“典型女性”标准的人在遭遇到性骚扰后,更难从外界获得帮助。

  这是因为,一方面,当这些非“典型女性”受害者在倾诉自己的遭遇时,人们更可能把她们的遭遇解读为“没有发生性骚扰”;另一方面,人们也会认为她们的话更不可信(Goh et al., 2021)。

  在一项后续研究中,参与者被分为两组,一组参与者会看到符合“典型女性”标准的受害者照片,另一组参与者会看到非“典型女性”受害者照片;随后,参与者们会阅读一则性骚扰的场景,例如,“简妮(照片中的女士)在向男性上级提问时,男性上级把手放在了简妮的腰上”,并回答他们认为照片上的女士有多大可能性遭遇了性骚扰。

  结果显示,尽管参与者们读到的场景是一模一样的,但是相比符合“典型女性”标准的受害者,非“典型女性”受害者在遭遇同样的性骚扰场景时,更有可能被认为没有遭受性骚扰

  而在另一项后续研究中,参与者们被告知,有一名受害者指控她的同事对她实施了性骚扰。随后,参与者们观看了不同类型的受害者的照片,并被要求打分,告诉研究者他们(1)在多大程度上相信(believe)该受害者确实被同事性骚扰了;(2)对于该受害者被同事骚扰这件事有多大信心(confident)。

  综合这两方面的分数,研究者得出结论:人们认为非“典型女性”受害者的话语更不可信。就像开头朋友的遭遇一样,即使她说了自己遭遇骚扰,人们也更倾向于认为这不是真的,就因为她不像一个“典型女性”。

  遭遇会被扭曲,说出来的话也没人信,人们心中的原型印象让不符合“典型女性”标准的受害者的处境更艰难了。然而,原型印象带来的伤害还不止于此。

  在后续研究中,除了对受害者话语的可信程度进行打分外,参与者还需要再进行两方面的打分:(1)参与者认为受害者遭受到了多严重的心理伤害(困扰、痛苦、创伤);以及(2)如果调查结果显示同事确实骚扰了该名受害者,参与者认为应该给予同事多重的处罚,其中,最轻可以是非正式警告,最重可以是解雇。

  结果,比起符合“典型女性”标准的受害者,非“典型女性”受害者被认为受到的心理伤害程度更低;而且,如果同事骚扰的是非“典型女性”受害者,人们会建议给该名同事更轻的处罚,因为人们认为这名同事造成的伤害更小。

  这对于不符合“典型女性”标准的受害者而言,是极其不公的——性骚扰带来的心理伤害,不会因为受害者不那么女性化而减轻,但人们却更加轻视她们的痛苦,甚至对加害者更加轻轻放过(Goh et al., 2021)。

  而让我难过的是,相同的性别并没有带来更多理解和支持——前文所述所有的实验,包括存在原型印象与否、对受害者话语的可信度打分、对受害者心理伤害程度的认定等等,在男性参与者和女性参与者中并没有造成差异。女性参与者同样倾向于认为,那些骚扰了非“典型女性”受害者的加害者应当获得更轻的惩罚。

  这可能是因为,男性和女性都误解了性骚扰的动机,认为加害者只有被受害者的美貌吸引,产生性欲,才会实施性骚扰;但实际上,性骚扰的核心是为了满足ta们对权力和控制欲的需要

  我们曾调研了近3万人的亲身经历,用来解答一些对于性侵犯/性骚扰可能存在的迷思,具体请参考👇

  纽约长老会医院的精神科教授Gail Saltz曾解释道,之所以加害者会性骚扰,是因为ta们想要感到比别人更强大,所以ta们通过羞辱别人、控制别人来证明自己是最强的(Saltz, 2017)。因此,无论一个人属于哪种性别、性格、外貌、年龄层、职业种类……都有可能成为性骚扰的受害者,成为权力欺凌的对象。

  如果我们想要给性骚扰受害者提供足够、充分的支持,如果我们想要让每一个加害者都获得应得的惩罚,我们需要去改变内心的原型印象,克服心中的偏见,不要基于受害者美丽与否对ta们的遭遇和倾诉下判断,并且停止再进行任何会加深偏见的行为,例如,避免说出类似“某某长得真安全”这样的话语。

大家都在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