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虎快报

黄土抗旱 为何地里没了蚯蚓

字号+ 作者:生活头条 来源:未知 2021-04-27 我要评论

山西省 吕梁 市柳林县的梯田,农民正在忙春耕。受访者供图 4月10日,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层层叠叠的梯田上,一道道刚刚铺好的白色地膜像从山间推出的层层白色波浪。梯田间,随处

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的梯田,农民正在忙春耕。受访者供图

4月10日,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层层叠叠的梯田上,一道道刚刚铺好的白色地膜像从山间推出的层层白色波浪。梯田间,随处可见当地的农民或驾着小型作业机械或拿着铁锨,抢墒覆膜,忙春耕。

不仅是吕梁,中国北方7个省及自治区约63万平方公里广袤的黄土地上,种着小麦、玉米、高粱、马铃薯和各种水果,这种饱含碳酸钙的黄色土壤层孕育了中华农耕文明,也饱受水土流失、板结粉化的威胁。在“大风从坡上刮过”的黄土高原上,在西北广袤的“杂粮王国”和“优质粮果带”上,如何抗旱、保土、保田,是所有农人需要长期面对的课题。

板结与粉化

难见蚯蚓的黄土地

黄土通常呈现灰黄色或棕黄色,在我国“五色土”版图上,黄土地位于版图的中心位置,这里曾是中国几千年农耕文化的发祥地,包括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河南和陕西7个省及自治区的全部或者部分地区。黄土地区面积63万平方公里,其中典型的黄土高原约40万平方公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吴发启告诉新京报记者,“黄土主要由风力搬运、堆积而成,质地比较单一,以0.05毫米到0.005毫米粉砂为主,富含碳酸钙,结构比较松散、多空隙,没有沉积层,垂直节理发育,湿陷性强,正是这些特性,促使黄土地易发生水土流失,也就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板结和粉化是当前黄土地的主要敌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黄玉祥在调研中发现,近些年,黄土地土壤里面的微生物大量减少、有机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等都是造成土壤板结的原因。“理想状态的土壤耕层密度应为每立方厘米1.2克至1.4克,但实际情况往往高于该值。我们在调研时也发现,澳大利亚状态比较好的土壤里面,一平方米的土壤里面会有几十条蚯蚓,但是我们现在一平方米的黄土里,蚯蚓数量少得可怜。”黄玉祥告诉新京报记者,目前,黄土高坡很多地方采用旋耕机作业,旋耕机高转速会将土壤表层10-15厘米打碎,这种作业方式的好处是可以为后续播种创造一种良好的土壤环境,但同时也会造成表层土壤的粉化,将表层土壤变成了粉末状。“北方多风、水又比较少,最终造成粉末状的土壤流失掉了。”

抗旱

来自“土专家”的尝试

让本来就稀少的降雨留下来,流进容易板结的土地,黄土高原上,“土专家”有自己的办法。

4月10日,柳林县薛村镇,山高路陡,路旁就是几十乃至上百米深的沟壑,与外人的战战兢兢相比,刘笑驾车熟练穿梭其间。

刘笑——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吕梁山上家喻户晓的抗旱“土专家”。作为柳林县三交镇坪上村一个普通的农民,今年60岁的他,有38年的时间都在只做一件事儿——抗旱种植技术研究。

在一个朝天椒基地里,刘笑将车停下,一位农户驾驶着一台宽膜旋播一体机在田间进行着作业。机器驶过,身后的土地便被覆盖上2米宽的地膜,且地膜按照“两沟三垄四行”的模式被用黄土均匀分隔开,无需人工干预。刘笑蹲下身,用手摸了摸机械作业后垄间留下的一个个小孔。“黄土地最要紧的是抗旱,抗旱就要解决雨水浪费问题,旱地保墒集雨,这个小孔的作用就是收集雨水。”刘笑介绍,雨水降落时会随着垄膜的微坡面流到垄底,集水效果不错。从技术到宽膜旋播一体机,都是刘笑用几十年时间自己研发的。

“之前也尝试过自主创业,但都以失败告终,没办法,只能回家帮父亲种西瓜。”回家种地后,他找到村里的农技员赊了些地膜,晚上按照报纸上教的方法研究地膜覆盖,白天实操,如此往复循环。在外人看来,那段时间的刘笑有点“呆”。直到三个多月后,刘笑的西瓜熟了,因皮薄口感甜,卖出了好价钱。次年同样的丰收,最终让刘笑一下子成了村里的名人。

而今,柳林县薛村、石西两乡镇的薛家垣、薛王山、马家山等村,在农民刘笑的指导下,种植着1000余亩高山旱地西瓜、西红柿。不仅如此,今年,刘笑负责的朝天椒基地里产出的5000亩朝天椒还将供应贵州市场。

旱作梯田

怎样因地制宜

“土专家”用覆膜技术锁住水分,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率,但若想保护与推动整个“黄土高坡”的粮食生产乃至生态修复,则是一个系统工程。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一直鼓励和支持黄土高原地区因地制宜推进梯田建设,并指导有关省份将符合立项条件的坡耕地地块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畴,着力改善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产。2014年,多部门印发《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并于2017年、2019年进行了两次调整,将25度以上坡耕地、严重沙化耕地、严重污染耕地等列为退耕还林还草重点范围。

“很多人理解中的梯田,都是水平梯田,其实,梯田包括缓坡梯田和隔坡梯田。在旱坡地改造时,应该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类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吴发启举例称,他曾经到过秦岭北麓一带做调研,当地在推进“坡改梯”项目时,农户们并不太接受。国家出资给修梯田,有利于日后更好的耕作、生产,为什么不愿意接受呢?“因为机修‘水平梯田’过程中,会将原先的表土和土壤母质层混为一体,短时间内不利于作物生长,对当地以猕猴桃种植为主的农户来说,将面临三四年没有收益或产量降低的风险,所以百姓是不情愿的。”吴发启称,实际上,在当地完全可以因地制宜地推行坡式梯田,也能达到保土、稳产的效果,推行起来也会更顺畅。“有了好的政策,如何精准地理解政策,让政策因地制宜地落地才是更关键的。”

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为何出台反外国制裁法?全国人大法工委回应

    为何出台反外国制裁法?全国人大法工委回应

  • 科兴:疫苗3岁以上都可打,接种第三针抗体可提升10倍!疫苗保护率为何不能100%?高福这么说

    科兴:疫苗3岁以上都可打,接种第三针抗体可提升

  • 群众生育意愿为何降低?国家卫健委分析三大主因!“三孩”政策配套措施如何跟上?专家最新解读

    群众生育意愿为何降低?国家卫健委分析三大主因!

  • 一场越野赛为何成为“夺命跑”?

    一场越野赛为何成为“夺命跑”?

网友点评
精彩导读
热门资讯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


关注微信
手机网站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