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察家
心脏支架卖得贵,是销售渠道成本太高,其中还包含很多寻租成本,如今带量采购能挤掉这些成本。
最近,一则“1.3万元的心脏支架降至700元”的消息冲上热搜,引发关注。据报道,11月5日,国家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在天津举行。本次集中带量采购中,心脏血管支架大降价,从均价1.3万元左右下降至700元左右。与2019年相比,相同企业的相同产品平均降价93%,按意向采购量计算,预计节约109亿元。
原价贵是因销售成本高
带量采购得以实行,首先是因为量够了。
心脏支架是给心血管病人用的,有关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心血管病患病人数达3.3亿;从2009年到2019年,中国冠心病手术量从23万例发展到超过100万例,年增长速度在10%-20%之间。以每台手术支架使用量约1.5枚计算,我国一年要用掉150万个心脏支架。
然而,长久以来,其价格一直是患者的一个“心病”——国产品牌价格中位数在14000元左右,进口品牌价格在11400~23300元之间。与其他国家比也不便宜。但商家出厂价仅2000多元,售价贵的原因在于销售渠道成本太高。
现实中,一般病人并无能力去辨识心脏支架,而只能靠医生选择。企业将产品交由代理商包销,代理商自然会想办法影响部分医生的选择。整个过程缺乏相应监管,其中的寻租空间可想而知,也因此导致费用逐步上涨。
虚高的售价,消耗掉大量的医保费用,也抬高了民众的医疗支出。数据显示,中国医用耗材市场规模3200亿元,其中高值医用耗材1500亿元。而冠脉支架的总费用就达150亿元左右,占到全国高值医用耗材总费用的1/10,占到医用耗材的1/20。
量大,又贵,生产企业也很多,自然是带量采购首先开刀的对象。因此,心脏支架成为国家首个高值医用耗材领域集采品种。
医疗本质是信息服务业
此次带量采购所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
首先,减少了不必要的医疗。医疗行业,特别是检查、诊疗部分,本质是信息服务业。而其高度的专业性,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信息的不对称,并因此滋生了寻租空间。比如,媒体此前就有报道,有医生为了个人利益,给患者安装了不必要的支架。而带量采购减少了中间环节,就能避免这种情况。
其次,这让确有必要的治疗更易得到治疗。中国患者对心脏支架的实际需求量远超150万。数据显示,欧美国家的冠心病发病率和中国差不多,但其每百万人口支架的使用数量约为3500个,而中国才600个。目前,在医院急诊科就诊的冠心病患者,只有10%用上了冠脉支架,而欧美则高达99%。所以,降低价格,不但能减轻医保支出负担,也能让更多的人得到治疗。
很多人担心价格降低会影响到质量以及厂家的创新。事实上,心脏支架是成熟产品,技术上较易监管,通过回溯等方式找到责任人也不难,可保障质量。而且,厂家的创新源于利润,带量采购后,单品价格低了,但在薄利多销的情况下,若使用率达到欧美水平,市场总量会扩大6倍,其总体利润反而会上升,有更大的利润空间投入研发。
再者,客观而言,在药物、医疗器械的开发上,中国厂家原创也不多,中长期来看,也不必担心价格降低影响其原创研发能力。而且,价格降低后,企业会转向成本竞争,更考验其技术水平。带量采购还会促进行业集中度的提高,行业重组,优胜劣汰,也有利于提高整个行业水平。
当然,医疗领域始终存在信息不对称,当部分医生利益被伤害后,哪怕未必合规,也可能予以软抵制。现实中,一台冠脉支架手术,需多名医护人员配合完成,他们穿着沉重的铅衣,在X射线环境下工作,手术费用却并不高。为此,知识的价值应得到体现,手术费用应大幅提升,以避免伤及医生的工作积极性。
正因如此,国家医保局也表示,将引导医疗机构对心脏外科医生的绩效考核适当倾斜。应当如何倾斜?这或许是接下来要在公共舆论场中讨论的问题。
□刘远举(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