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2月19日电(记者 孙晓晨)本届冬奥会期间,位于石景山区的首钢滑雪大跳台可谓出尽了风头,见证了自由式滑雪选手谷爱凌和单板滑雪小将苏翊鸣在Big Air项目上先后夺金。在这座仅有四个冬奥会比赛项目的新建场馆,我国运动健儿包揽了一半的金牌,让大跳台再次成为焦点,很多人盛赞那里不愧为中国冬奥健儿的“福地”。
最美水晶鞋、时空雪飞天、工业迪士尼、奥运风向标、北京新网红、京西新地标……这段时间以来,首钢滑雪大跳台被中外媒体和国际官员、运动员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收获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名字,似乎一夜之间“爆火”,这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我们好奇地一探究竟。
最好的赛道
“这是我滑过的最好的赛道!”谷爱凌夺金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确,不仅谷爱凌,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国际奥委会北京竞赛协会主席小萨马兰奇,还有其他的运动员和工作人员也对首钢滑雪大跳台赞不绝口。来自捷克的运动员莎尔卡·潘佐乔娃(Sarka Pancochova)第一次参加训练后,就感叹道:赛道维护得太好了!
为了这条赛道,大跳台工作人员从2021年12月12日起,就开启了“造雪工程”,七台造雪枪和四台造雪炮同时“轰鸣”,通过智能化造雪系统,一方面满足出发区、助滑坡、起跳区和着陆坡对于雪量和雪质的不同要求,另一方面不断提高造雪效率,确保节能环保。与其他雪上场馆不同,首钢滑雪大跳台是唯一座落在城区的,由于北京城区白天气温高、降温晚、寒潮短,所以只有在深夜至凌晨才能达到造雪的要求。为保证如期完成造雪任务,以山地运行经理韩冬为首,刘麒、魏巍重点配合的14人造雪团队时时监测气候及风向条件及时启动设备,每隔一小时进行一次实地查看,以便最大效率地进行造雪。数个通宵的工作,最终完成赛道造雪面积约4190平方米,造雪总量达11500立方米,储雪3600立方米,为赛道塑形打好坚实基础。
根据国际雪联要求,二次塑形专家需要通过对起跳台的位置、高度、仰角、抛物线长度和角度等进行精准塑形,搭建出助力运动员“飞翔“的台子。整个过程难度颇大,需由压雪车先将雪推出大致形状,随后用不同型号的雪耙、铁锹和除雪锹进行人工塑形,再用红线和水平仪这些精密仪器进行找平,压高补低,完成精细化塑形处理。经过反复测量调整,起跳台的搭建高度近4米,起跳台和着陆坡的坡度近40度,结束区的长度近30米。这些数据的设计与确认,搭建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每日维护。
“运动员到达之前,如果赛道没人滑,多少会因为天气变化而或软粘或结块变硬。所以我们每天都会推着塑形工具穿着‘冰爪’,在赛道上来来回回走几十趟”,二次塑形专家赛蒙(Simon Marek Adams)介绍道。“赛前是为了赛道始终保持使用状态,而赛时则是平整滑行痕迹,补画提示标线,测试雪质软硬,以保证赛道滑行舒适度。”在现场,经常能看到像蜘蛛人一样“吸附”在赛道“飞檐走壁”的人,“你们说的‘蜘蛛人’就是我们。从早上5点到晚上8点,甚至9、10点,不断测试,来回修整,非常辛苦非常累,特别是今年以来,天气异常的冷,每次回来,人都冻僵了。但看到运动员对咱们赛道很满意,那些苦就不算什么了”,赛蒙笑着补充。
炫酷的大烟囱
随着谷爱凌、苏翊鸣一起火起来的,还有大跳台旁涂刷着冬奥会会徽的冷却塔。“旁边的四个‘大烟囱’,让大跳台充满了一种酷炫的气氛,而这正是滑雪大跳台需要的气场。”谷爱凌惊喜的说道。
谷爱凌所说“大烟囱”,其实是老首钢废弃的冷却塔,在极具现代感的大跳台面前特别有厚重感,与雪白的赛道、五彩的会徽形成反差式的辉映,这才有了“炫酷的烟囱”“仿佛置身于网络世界”的种种妙赞。
说起这4座双曲线造型的70米高的冷却塔,均为小型自然通风淡水冷却塔,是原首钢电力厂的配套设备,主要功能是完成热水和空气之间的热交换,降低循环水的温度,为电厂发电提供足够的冷却水。其中最早的建于1978年,最晚的建于1991年,一直运行到首钢老厂区钢铁主流程停产。停产后,4座冷却塔作为厂区特色标志物保留,震撼的工业特色空间得以呈现,同时也把一代代首钢人的勤劳与智慧丰碑一样耸立于此。
当转播人员、摄影记者把长枪短炮对准运动员腾空的身姿时,突然发现可以与冷却塔上的会徽交相叠映,于是“大烟囱”成为镜头捕捉的焦点,并被定格成精彩的瞬间。“他们为什么可以重叠在一起?”“哪里是拍摄这些照片的最佳点位?”大跳台最具特色的景观再次进入聚光灯下。
据了解,根据OBS转播画面需求,冷却塔作为运动员腾空而起的重要背景,将出现在高速摄影机画面中,成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重要识别元素。然而涂装的设计和实施都有很大难度和挑战。冷却塔塔形巍峨高耸,历史沧桑久远,蛋壳结构的主体十分脆弱。为了确保景观效果,设计团队反复测试,重建冷却塔模型,模拟运动员起跳轨迹,精确测算冷却塔会徽涂装的尺寸和角度。最终确定涂装会徽高16.5米,宽13米,距地46米,这个点位的确认成就了与运动员的交叠。由于冷却塔形体较大,施工过程中需要将会徽切分成单元画面,逐点确认会徽转折点,最后手工进行涂装。画幅要大,色彩要艳,图形清晰,冬季施工,难度极大,但在场馆团队、业主首钢和属地石景山的共同努力下,涂装工作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于2022年1月2日顺利完成。这个景观的完成成就了出圈照片的产生,也成全了冬奥元素与老工业遗址的有效融合。
赛场不观赛的人
赛道边上设置的马道(镂空楼梯)是给造雪塑形及维修人员预留的,但是赛时,起跳台侧面马道有几位穿着带有红十字橙色背心的人一直站在那里,他们的身边还摆放着医用担架。站在那个位置,只能看到运动员起跳瞬间的背面,翻转、抓板、落地那些最精彩的部分一概看不见。运动员表现的好吗?下一位参赛运动员是谁?分数多少?他们只能通过现场的音响、观众的呼喊声听到。“因为运动员有可能在赛道中间受伤,所以除了结束区,我们必须在起跳台周边安排医疗保障人员。这样才能实现我们的承诺。”场馆团队医疗经理高晖介绍说。他们在赛场边要做的是:2分钟,将患者运至场地外;4分钟,评估伤情完毕,启动转诊流程,将患者转往定点医院;15分钟,患者抵达定点医院救治……还有这样一群人,当大家目不转睛看着精彩赛事,他们却在场馆的各个“角落”,做着自己的事。
计时记分牌、视频大屏、有线电视、无线电频率管理等等,他们身处赛场却欣赏不到比赛,因为他们的眼睛永远盯着眼前的设备。“要说离比赛最近的岗,那肯定是负责计时记分牌。只不过大家看的是比赛,我们盯的是分数牌。哪敢分心啊!”技术经理张金媛打趣道。转播信号是把精彩的赛事即时同步传输出去,信号要平稳;通信网络要高速,确保记者第一时间把图文与视频发出去;计时记分数字要精准、环节要紧密、渠道要通畅,要在第一时间把分数统计出来,传输回赛场,让裁判员和运动员、教练员,现场及电视前的观众无时差获取。“我们必须以最快的速度,让运动员的成绩第一时间出来,谷爱凌和苏翊鸣夺冠,我们可是最早知道的”,张金媛骄傲地补充。
像这样身处赛场却无暇欣赏赛事的人,在大跳台的工作人员中比比皆是,他们用他们的默默坚守,托起首钢大跳台赛事的圆满完成,没有遗憾,只有自豪。
谷爱凌火了,苏翊鸣火了,大烟囱火了,首钢滑雪大跳台也火了!这火来自于冰雪世界,来自于冬奥圣火,也来自于大跳台所有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默默奉献。当我们要采访场馆主任宋世媛时,她摆了摆手说:“不要采访我,如果要采访,就采访我们团队的人,他们才是大跳台的钢结构。”大跳台的“钢结构”?对,大跳台,钢结构!
【责任编辑:高琳琳】